历史人文试题大全及答案大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死忠球迷赛后仍然集中于看台,等待球员谢场。不同于球员简单鼓掌后就离开的经典谢场形式,如今更多比赛赛后出现球迷与球员“对话”的场面——球迷拿着大话筒,向球员表达心声。
朋友们!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个故事,绝对是中国现代史上超级重要的一章。它发生在1915年9月15日,那天,上海的一个年轻人——陈独秀,搞了件大事——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来改名叫《新青年》。这可不是普通的杂志,它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大幕,一场彻底改变中国思想和未
国学,一国固有之学问。1925年,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正处于民族命运与文明道路的深刻转折中,应对“国将不国”的时代冲击与价值崩解,清华设立大学部和研究院国学门(即国学研究院)。“本中国文化精神”“巩固新大学之根本”“寻出中国之国魂”的初心,伴随着中国近代学术逐渐走
国庆中秋假期,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联动建党主题片区各旧址单位,以丰富活动激活红色资源,吸引近10万人次观众走进红色旧址,追寻先驱足迹、汲取前行力量。
国庆中秋假期,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联动建党主题片区各旧址单位,以丰富活动激活红色资源,吸引近10万人次观众走进红色旧址,追寻先驱足迹、汲取前行力量。
国庆中秋假期,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联动建党主题片区各旧址单位,以丰富多元的特色活动激活红色资源,吸引近10万人次观众走进红色旧址,追寻先驱足迹、汲取前行力量。
在当今的文学领域中,现代诗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体裁。然而,近年来,“现代诗被一些人写‘脏’了”这样的观点频繁出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我们今天在讨论“公知”这一角色的时候,总会提及胡适,那胡适真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公知”?
1924年鲁迅icon赴陕讲学期间,正值新文化运动icon深入发展阶段。易俗社icon虽以"移风易俗"为宗旨进行戏曲改良,但其核心仍属传统戏曲范式。鲁迅在日记中记载观剧体验时,既肯定其"大旨通达",又指出"自不免有村气"。这种矛盾态度恰体现在"古调独弹"的题词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如今网络上常能看到一些被称作“现代诗”的作品,它们看起来不过是一句话被拆成了几行。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按下回车键,把一句话分行来写,就能称之为诗了吗?
1912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后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政治上的动荡不安使得民众渴望一种新的思想来指引国家的发展方向,对旧有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思想产生了更强烈的不满。同时,民族危机依然深重,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有识之士认识到,
1915年9月15日,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刊物横空出世,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中呼吁青年要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振聋发聩的呐喊,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埋下火种。次年,刊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在百年前发动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封建专制、伦理道德和迷信愚昧,传播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唤醒青年。如今新思想的提出也是思想解放进程的延续,都以打破旧有观念束缚、推动社会进步为目标。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
100多年前,胡适先生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当时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文学改良刍议》,对旧文学、旧思想发起了猛烈冲击。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权威地位,
晚饭后到仲甫宅,适子寿亦在此谈说一切,子寿拟将《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来商于仲,仲与予均赞同也。
2025 年暑期,实践团来到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 29 号的北大红楼,这里是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方。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活动地之一。此次前来,就是为了追寻红色足迹,铭记光
改革开放之后,胡适一度被某些人吹上神坛,说胡适是个“温温如玉的君子”,拥有所谓“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
党史知识问答新文化运动开始于年。A.1911B.1914C.1915D.1917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C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B."兼容并包”方针的提出C.陈独秀创办《新青年》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C1919年5月
北京大学前校长胡适先生所提倡的包容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一个民族有了包容的思想必然会进入世界的先进国家行列应该继承。胡适倡导学术自由、思想包容,他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积